余甘子,中药名。属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其果鲜食酸甜酥脆而微涩,回味甘甜,故名余甘,又名喉甘子,庵罗果,牛甘果、油甘子、牛甘子、望果、滇橄榄等。原产于古印度,古籍中称为庵摩罗、阿摩洛迦、阿摩勒等。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记载:“阿摩洛迦,为印度药果之名也”。它的果实初食酸涩,随即转甜,故名余甘子。

余甘子性甘、酸、涩,凉。主要功效为清热凉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主治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等,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定为在全世界推广种植的三种保健植物之一,也是药食两用的天然食品。

《梵语杂名》九曰:“阿摩楞迦。”有部《毗那耶·杂事》一曰:“余甘子,出广州,堪沐发,西方名庵摩洛迦果也。”在《维摩诘经》等多部佛教经典中,对余甘子也多有称述,因而余甘子有佛教“圣果”、“天果”之称。

这种本来就带着神秘光环的果实,它的功能和价值在中华大地被进一步发扬光大。唐朝时余甘子的药用已经盛行,及至元朝,余甘子被列为宫廷保健品,供皇亲贵族享用。

传说明代正德皇帝朱厚照下江南,大鱼大肉吃得多了,肚子胀鼓鼓的,得了消化不良的毛病。这天,他和随从来到福建惠安的南田,见到一种绿树上长着黄绿的圆圆的果子,晶莹剔透,十分诱人。他问当地人:“这是什么果子?能吃吗?”人们回答:“叫余甘子,能吃。”人们摘了一些果子让皇帝品尝。朱厚照吃了觉得酸酸甜甜的,很可口,而且还觉得肚子舒服多了,一高兴,就把这棵余甘子树册封为“皇帝甘”。这棵“皇帝甘”现在还健在,算起来树龄已经有六百多年了,虽经历了战乱,还遭受过雷劈,但仍然郁郁葱葱,每年开花挂果,给老百姓带来丰厚的收入。目前这棵余甘子已经被当地列入重点保护古树,称为国宝,供人们参观。当地民间有句谚语:“余甘回味甜,老人吃了变少年。”

有研究称滇余甘果汁和叶提取物对胃癌、白血病、宫颈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余甘子的食用方法

1、余甘子炖海螺

材料:

余甘子10个、蜜枣3个、鲜海螺肉克、猪瘦肉50克、生姜3片。

烹制:

余甘子洗净,蜜枣去核,鲜海螺肉用盐水洗净,切薄片状,猪瘦肉洗净,切块。一起与生姜放进炖盅内,加入冷开水1毫升(约5碗量),加盖隔水炖2个半小时便可,进饮时方下盐,为3~4人用。

2、余甘子木瓜汤

材料:

木瓜克,余甘子6个,雪梨3个,蜜枣3个,瘦肉克,盐适量。

做法:

木瓜去皮去核切厚块,蜜枣洗干净,雪梨去皮切块,余甘子洗净用刀拍烂。瘦肉洗干净,氽烫后再冲洗干净。煲滚适量水,放人木瓜、余甘子、雪梨、蜜枣和瘦肉,水滚后改慢火煲约90分钟,下盐调味即成。

3、蜜饯余甘子

做法:

鲜余甘子洗净晾干,放入蜂蜜中浸渍一星期后即可用。每次食10-15枚。有生津利咽,消痰止咳功效。可治疗肺燥咳嗽、咽喉炎等症。

4、余甘子煲猪肉

材料:

余甘子10颗,蜜枣3个、猪瘦肉克,生姜3片。蜜枣去核,猪肉切块。

做法:

一起放进瓦煲内,加人清水0毫升(约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1个多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该汤甘酸清润,有除烦生津,甘润益气的功效。此量可供3~4人用。

余甘子的禁忌

1、余甘子无毒副作用,正常人适量服用即可。

2、余甘子属寒性食物,所以体质虚寒者慎食。

3、孕妇不宜服用。

4、女性在经期也不宜服用。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侵删)

策划/殷佩浩

审核/殷佩浩

责任编辑/刘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xiazhua.com/yxzgjls/5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