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到啦,小编跟很多人一样,对月饼又爱又恨。不吃,对不起一年一次的中秋佳节;吃,对不起自己刚甩掉的几两肉肉。带着这样的矛盾心理,抓耳挠腮之后,小编整理了一些“吃”以外的中秋习俗。

走月

试想一下,中秋佳节,与家人吃完团圆饭之后,约上三五好友,踏着清冷的月光,吐槽下过往,憧憬下未来,推心置腹,侃侃而谈,或踱步于湖海之畔,或穿梭于市井街道,亦或效仿古人登高望远,也不失为人生之雅事。说起“走月”,当属南京最为流行,中秋当晚,南京的“夫子庙”摩肩擦踵,热闹非凡,喧嚣嘈杂之余,大家畅所欲言、释放本性。

祭月

听着名字,满满的“复古”与“神话”味道,这是广西壮族将自己的信仰与中秋节融合的产物。选一露天场地,摆上供桌,供桌上整齐陈列着供品和香炉,供桌右侧直立着一根一尺左右的竹枝亦或树枝,象征社树,以便月神往返于天上与人间。活动由四部分组成,首先,恭请月神下凡,选取一到两名妇女充当月神的代言人;其次,神人对歌;之后,月神卜卦算命;最后,唱送神咒歌,恭送月神回天。

看似封建迷信的活动,实则表现了广西壮族人民的质朴以及对大自然的尊重。从出生那刻起,一直享受着大自然馈赠的我们,心里是否有一些触动呢?

竖灯彩

竖灯彩常见于广州等地,亦名“树中秋”,即把灯彩高高竖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采用竹纸制作不同形状的灯,有兔子状的,有杨桃状的,也有正方形的,将其横挂于短杆上,之后再用高杆将他们竖起,色彩绚丽,烛火暖红,为初凉的秋夜贡献点点暖意。

竖起的高杆就像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纽带与桥梁,越过沟壑,拉近彼此的内心。好胜的天性激发着孩童的创造力,使得灯彩更加新奇、更加精美、更加独特,有助于培养他们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花灯

说到竖起的彩灯,小编不由得想起自己孩童时期拎过的那些花灯。最为传统的花灯,以蜡烛为灯芯,多呈圆柱形,有时也会做成南瓜状。中秋微凉,蜡烛的温暖显得恰到好处,小编现在也能感受到那时的暖意,伴随中秋节而来的幸福感可以媲美春节。随着科技的进步,电灯泡取代蜡烛作为灯芯存在,配以不同种类的音乐和外形,美观又时尚。多了些选择,多了份安全,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难道是蜡烛的温度?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风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写在最后

雅俗共赏一番之后,你的儿时记忆被唤醒了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民族文化表达方式迥异,但无不渗透着保持初心的思想源泉。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散发恒久魅力,就在于它能滋养心灵,扩展精神疆域。趁着中秋佳节,去探寻本心吧!

(以上图片和素材均来源于网络)

文稿:张莹莹

编辑:肖紫璇

审发:吴静四占裕

邮箱:yuedu

lib.ustc.edu.cn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xiazhua.com/yxzgjls/6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