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龙泉人丨一个在河北打拼的龙泉l
“在石家庄生活了这么多年,也慢慢习惯了这边饮食,年我刚到这里,每天还为吃饭的事情而发愁。”回忆来河北创业初期,廖水荣有些感概,虽然已经在河北生活了16年,但当初来这里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年,廖水荣出生在龙渊街道张村村。他初中毕业时,正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让这座浙西南小城焕发了活力。头脑活络的廖水荣盯准本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当地农民有人工栽培香菇的传统,他开办起工厂,专门加工制作栽培香菇的原材料木屑。他当时既是厂长,也是员工,还是司机,每天起早贪黑,甚至把材料运到庆元等地销售。年至年,他通过辛勤劳动,有了10多万元的存款。“十年的摸爬滚打,努力打拼,对我影响很大,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对我在石家庄创业很有帮助。”廖水荣说。 年,一次和朋友的偶然聚会改变了廖水荣的人生轨迹。本世纪初,我市有不少人在温州等地开办鞋厂。“南方有这么多制鞋厂,要是能卖到北方去,价格一定不错。”抱着这样的想法,廖水荣怀揣着前几年打拼下来的所有积蓄去了河北石家庄。 刚到石家庄,他就遇到了难题,所有的积蓄仅够支付在批发市场里一年的店面租金。“面对资金压力,我就向亲戚朋友四处凑钱准备货款。”廖水荣说。当时他很坚定,因为开弓没有回头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 好不容易资金问题解决了,他又发现自己大老远从温州进来的货根本卖不出去。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没有客户怎么办?廖水荣没有被困难吓倒,除了呆在店里就到处推销,一家一家店铺走,一个一个商户问。冬天北方干冷的气候让这个南方来的汉子很不适应,手被冻得开裂。 “做生意总要在摔跟头中成长,刚来这的时候也吃了不少亏。”廖水荣对自己创业初期的艰辛记忆犹新。有一次,他从温州进了多双皮鞋,加上运费等成本每双价格近元,可是却根本卖不出去。无奈之下,只好用二三十元的低价出售,一笔单子下来,辛苦不说,还亏了30多万元。 “在南方卖得很好,鞋子的质量也没有问题,在这里却无人问津,这是为什么?”廖水荣感到很疑惑。他开始反思,不再完全相信别人给他提供的市场信息。“那时候走路都低着头,盯着别人的脚,有时候别人就会用奇怪的眼光看我。”廖水荣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发现北方居民穿鞋更加考虑实用性,尤其冬季时间比南方长,也比南方冷。就这样,廖水荣慢慢摸清了市场行情,注重鞋子的保暖。鞋子的销量也越来越大,最火爆的时候一年卖出近70万双。 现在的廖水荣在石家庄华北鞋城代理“奇迪”和“珍珠草”两个女鞋品牌,他始终坚持“信誉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带领员工从小规模的批发开始,到现在经营连锁鞋业超市,其销售网络已经辐射到华北三省区,销售业绩也成为华北鞋城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事业上小有成就之后,他先后担任石家庄市浙江丽水商会常务副会长、浙江龙泉总商会河北商会会长、石家庄市工商联执委、河北省鞋业商会理事等职务,为龙泉来北方打拼的人提供帮助。年—年,他连续三届被评为石家庄市浙江丽水商会优秀会长。 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他,在汶川、玉树、雅安地震捐款共计6万多元。每年,廖水荣都会组织在河北打拼的丽水商人们走访慰问当地的困难家庭、困难学生和孤寡老人,为他们送去生活物资和慰问金。即使远在河北,他也一直关心家乡的发展,主动捐款3万元,助力我市“五水共治”。此外,还为村庄建设、身患重病的邻村女孩慷慨解囊。廖水荣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有道,用之有方,我现在生活过得去,能帮助到别人就尽量多帮点。” 本栏目由龙泉市工商业联合会协办 记者周昌泉 版面编辑饶靖宇项望旺 如需转载,请在明显处标明转自“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xiazhua.com/yxzgyzz/6148.html
- 上一篇文章: 30个有趣的中药名小故事,让你瞬间记忆药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