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http://pf.39.net/bdfyy/bdfhl/191221/7704831.html

本文根据草民老师微博内容整理

饿到脑子开始逐渐混乱…

荒岛无岁月;

枯坐不知年。

喝饱肚子没事干,除了看山看水看星星就是各种胡思乱想。

野花野草很多,大多数观察其生长环境、长相、颜色,根据《采药歌诀》就能把药性掌握得八九不离十:

生毛能消风,黏泥拔毒功。

中空能利水,有刺能排脓。

茎方善发散,骨圆退火红。

叶缺能止痛,蔓藤关节通。

色红主攻瘀,色白清肺宫。

味苦能泻火,味甘可补中。

酸敛涩止血,辛散咸润融……

中医人耳熟能详的《采药歌诀》,基础理论来源于依照“比类取象”,“格物致知”的方法,其核心仍然是:

“天人合一”、“一气周流”、“阴阳五行”、“同气相求”这个中华文化的源头。

子曰:吾之道一以贯之。

这四句话,就是那个“一”。

从“万物”,追溯到“三”、再到“二”、再到“一”,一直追溯,回归本源。这才是古人研究万物的方法和思路。

所以说,古人研究一切现象背后“物理”的方法,就是如此。

物理:万物生成、运行、转化的基本原理。

中医和中华文化内涵中所有的学术门类,骨子里都是一回事。

《易经·系辞》:“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史记·补三皇本纪》:“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易经?系辞》年代久远,没提神农尝百草的事。

《史记》中提到了。

到了后来,神农尝百草这个事,被进一步发挥;

《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神农尝百草,不知不觉中被演绎出了“一日中七十二毒”。

这个故事,凭空出现,以讹传讹、愈演愈烈。

宋代罗泌所著《路史》:炎帝神农氏“磨唇鞭茇,察色嗅,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一日之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药正三百六十有五。”

同时期的郑樵所著《通志》:神农尝百药之时,“……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其所得三百六十物……后世承传为书,谓之《神农本草》。”

……

逐渐开始有鼻子有眼儿了,这些人编故事搞得自己都信了——连《神农本草经》的来历都被编进去了。

直到现代,网上到处都是“神农氏尝百草日中七十二毒,得茶解之。”

对这段文字滚瓜烂熟到可以脱口而出的,几乎都是茶叶经销商。

请问出处?

要么就是开脑洞杜撰,要么就是跟《路史》、《通志》差不多的所谓“史料”吧?

我们现在,以自己这微不足道的“智慧”,面对陌生的动物、植物、矿物、以及数不清的各种杂物时,都能根据《采药歌诀》的思路去大致判断其性味和疗效,圣人就能笨到非要去挨个试、直至把自己弄挂了才算全剧终?

采药人在野外,遇到陌生的植物(中药包含动、植、矿、杂…),首先是观察;要仔细看植物本身的形态、生长状态和生长环境。

有没有野生动物啃咬的痕迹,有没有虫蛀蚁食的痕迹,都要仔细观察。因为完全不被动物食用的植物,一定是剧毒。

其次是闻气味、最后是观察植物的汁液,并把这个汁液涂在手腕内侧之类的一些皮肤敏感部位,观察皮肤对其的反应。

最后是尝药:这个一定是取一点点新鲜的叶芽、根须、树皮…用门牙细细咬碎,几秒钟后吐掉、漱口,再去体会口腔中、身体里面的感觉变化。这个过程,绝对不可以直接大口咀嚼,更不可以吞咽!

我们经常讲:“圣人作经典: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所谓圣人,智慧深不可测。

但是为什么流传至今的“神农尝百草”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搞得跟二傻子似的、看见陌生植物就扑过去先咬一口,然后中毒、再去解毒呢?

篇幅所限,下次再接着聊吧,手机也该充电了……

未完待续

我们以推广中医健康公益活动,拓展中医文化事业及培养现代化经典中医师为使命,致力将经典中医文化普及惠民。如您有公益邀约,请扫码联系我们,谢谢!(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灸道源于民惠于民想获取更多草民资讯可添加以下联系方式

草民灸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xiazhua.com/yxzhxcf/5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