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科植物叶下珠PhyllanthusurinariaL.

大戟科植物叶下珠,一年生草本。高10-60cm,茎直立,分枝侧卧而后上升,具翅状纵棱。单叶互生,叶片呈羽状排列,长椭圆形,长4-10mm,宽2-5mm,顶有小尖头,下面灰绿色,近边缘或边缘有1-3列短粗毛,侧脉每边4-5条;托叶小,卵状披针形。花雌雄同株,直径约4毫米。雄花2-4朵簇生于叶腋,通常仅上面1朵开花,萼片6,雄蕊3,花丝合生成柱状,花盘腺体6,分离,与萼片互生。雌花单生于叶腋,萼片6,卵状披针形,黄白色;花盘圆盘状,子房卵状,花柱顶端2裂。蒴果圆球状,直径1-2毫米,赤褐色,表面具小凸刺;种子三角状卵形,淡褐色,有横纹。花期4-6月,果期7-11月。常见野生于山坡、路旁、田边。

珍珠草、阴阳草、假油柑、胡羞羞、老鸦珠、夜合草、叶后珠、粟杨梅、疳积草等。

带根全草。

微苦,凉。

清热,利尿,明目,消积。主治痢疾,泄泻,黄疸,水肿,热淋,石淋,目赤,夜盲,疳积,痈肿,毒蛇咬伤。

1、《岭南采药录》:十字珍珠草别名婴婆究。

2、《生草药性备要》:未收载。

3、《万山草药》:

1、治痢疾,肠炎腹泻:叶下珠、铁苋菜各30g,煎汤,加糖适量冲服,或配老鹳草水煎服。(南药《中草药学》)

2、治黄疸:鲜叶下珠60g,鲜马鞭草90g,鲜半边莲60g,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3、治夜盲症:鲜叶下珠30-60g,动物肝脏g,苍术9g,水炖服。(《福建药物志》)

4、治小儿疳积:叶下珠鲜根、老鼠耳鲜根各15g,猪肝或猪瘦肉酌量,水炖服。(《福建药物志》)

5、治青竹蛇咬伤:叶下珠鲜叶洗净捣烂敷伤处。(江西《草药手册》)

6、治痈疖初起:鲜叶下珠捣烂外敷,干则更换。(《安徽中草药》)

1、现代研究本品有抗乙肝病毒作用,对肝损伤也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因此可单方、复方或联合化学药品治疗乙肝炎。

2、叶下珠属小草本还有沙地叶下珠PhyllanthusarenariusBeille等数种,形态上与叶下珠本草相近,民间使用可能有混用的情况。

治疗慢性乙肝

本品已开发成国家批准的单味中成药叶下珠片与叶下珠胶囊,西安交医院感染科程延安等随机选取例乙肝患者作为治疗组,给予口服叶下珠片0.3g,6片每次,每日3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初期疗效。有效者继续给予叶下珠片治疗两年,头3个月治疗无效者改用阿德福韦酯治疗,不作为观察对象;另随机选取5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次,每日一次,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叶下珠组)在头3个月有54.3%的患者显示有效,对照组(阿德福韦酯组)则有94.2%的患者显示有效,随后有效经过两年同样方案的继续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88.2%和57.7%,HBeAg阳性阴转率分别为52.5%和43.2%,停药后12、24、36、48周叶下珠组病毒复发率分别为10.4%、10.6%、13.4%、12%,阿德福韦酯组病毒复发率分别为36.7%、46.7%、46.7%、48.3%,显示叶下珠对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有效,但与阿德福韦酯相比,具有起效慢,初期有效率低,但疗效持久,复发率低,远期疗效好等特点。

(程延安,王顺达,党双锁,等.叶下珠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例疗效分析.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J].,19(4):-.)

申明

1、本公号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生活,所有本草平等,无轻重贵贱之分,支持有治疗、调养需要者采挖,倡导可持续性采挖,即能采果不采枝叶、能采枝叶不挖根、非采根不可亦只采侧根留主根、采大留小、采3留1、独苗不采等。

2、植物种类丰富,辩识难度大,请勿凭图采药。

3、所有草药的应用请在医师指导下应用,由此引起的中毒或不良反应本公号概不负责。

4、本公号有意收集传统岭南草药的民间别名、使用经验、验案等,欢迎留言或加作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xiazhua.com/yxzhxcf/7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