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食普余甘果余甘子,中国的神秘果
余甘果 为大戟科叶下珠属乔木,果实直径1~2cm球形或扁球形。果皮表面多亏有三明三暗6道凹陷纵棱,否则很容易当成葡萄了。 因其吃起来“先苦后甜”,余味甘凉,得名余甘果(子)。 初识面目 除非在产地及附近,大多数人不认识,就连《中药大辞典》,也在“庵摩勒”条中将橄榄误作余甘果。 余甘果原产地是中国与印度及南亚等国。古印度僧侣尊其为“圣果”,原译名称庵摩勒,又名庵波罗果、余甘子、油甘果、牛甘果、喉甘子、油金子、檬果、漭果、闷果、面果、香盖果、蜜望子、香盖果、圆酸角、麻项邦(傣语)等。 我国记载余甘子始于年晋代《南方草木状》。唐代和宋代均有利用余甘子的记载。余甘子作为中药使用已有年的历史了。我国16个少数民族也将其作为传统药物,民间还用其籽做药枕。 公元8世纪的藏医也有详细余甘子的药用价值记述。元朝余甘子果还被列为宫廷的保健品。 从年起,余甘子就被正式收载入《中国药典》,并且被卫生部列为“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健康水果。 余甘子据说是被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定为全球各国推广种植的保健果树之一(我查无正式出处,只找到某保健品公司最先这样宣布)。 现在确实埃及、南非、肯尼亚、古巴、澳大利亚、美国等地也有引种。目前仍以中国和印度分布面积最大,产量最多。 在中国主要分布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海南等热带、亚热带地区。不过,只能在我国南方珠江流域和澜沧江流域生长,到达不了长江流域。 野生资源在云南最多,所以又叫滇橄榄,主要分布在楚雄州的元谋、永仁,丽江等地。前几年有人向北方推广,结果农民惨遭亏损。 药用保健 余甘子在药品、化妆品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食用余甘果可润肺化痰,生津止渴,多用于治疗咳嗽、咽喉不适入药。润肺化痰,生津止渴,增进食欲,还具有医疗和保健功效。 余甘果营养非常丰富,具有维生素C、E、B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仅维生素C就是猕猴桃的5倍,是柑橘的15~20倍。 余甘果含有黄酮类、生物碱类,有机硒也较多,对缺血性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病症有极好的防治作用,对乙肝、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均有较好的功效。 果实提取物不论体内还是体外,均能够阻断强致癌物N-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其阻断率在90%以上,比同浓度的Vc高3~5倍,表明余甘子具有一定的防癌作用。 余甘果中富含果胶等膳食纤维,可以有效促进肠胃的蠕动,促进身体对于食物的消化。 尤其是余甘果含有较多的SOD(超氧化物歧化酶)被认为抗衰老成分。 余甘果汁有很强的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具有长效,自然渐进的美白功效。对于色斑,紫外线引起的色素斑,内分泌失调引起的黄褐斑,妊娠斑,以及卵巢功能衰退引起的老年斑都有很好的淡化和改善作用。 闽南民间有:“甘回味甜,越吃越少年”的民谣。 余甘果的树根和叶也供入药,能解热清毒,治皮炎、湿疹、风湿痛等。 吃也要学 第一次吃余甘子鲜果的人,绝对要缓一下才会想吃第二颗。 因为刚开始吃实在是苦涩,仿佛是吃没熟的柿子。 但是过一会儿,整个人会觉得甘凉无比,身体清爽精神。此时若喝凉白开,也会觉得变甜了。简直是东方神秘果。 目前市场上的余甘果有野生和水果型两种。野生种统称为山甘。 水果型有粉甘、秋白、枣甘、六月甘、扁甘、赤皮、人面仔、狮头等。 其中有“平丹一号”等新培育品种,果大、肉厚、纤维少,吃起来更加甘甜爽口。 选购时要选择那些皮厚肉肥的,而且是味道闻起来有清香味儿的。 最好鲜食,但是比较苦涩。 不喜欢苦涩味道的,也可以类似于腌制青橄榄一样加盐、米酒和醋腌制,比较可口。 也有做成蜜饯果脯、糖果和果醋的。现已开发为保健药品余甘子胶囊。 开发利用 余甘果与我国北方的野生树种沙棘进行对比,从生态特征,到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以及药用保健价值,甚至树形都惊人相似。因此有“北有沙棘南,有余甘果”一说。 余甘果最独特的地方在于每年8月成熟后可在树上挂果保鲜到次年2月。 余甘果几乎没有病虫害,不用农药,属于绿色环保水果。 福建泉州 惠安紫山镇南田村有一株余甘子树,树龄已高达多年。明朝正德皇帝下江南时,曾品尝过其果实,诰封为“皇帝甘”。 目前当地拥有6万多亩余甘果树基地、开发出余甘果干、甘果饮、余甘冲剂等系列产品。 惠安余甘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广西平南 丹竹镇的大玉余甘果生态园,是广西科协科普示范基地,余甘果系列产品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 余甘果的树姿优美,常被栽作庭园风景树。它的种子可榨油,供制肥皂。 赞赏 人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xiazhua.com/yxzxzjb/1167.html
- 上一篇文章: 學習中藥知識之珍珠草
- 下一篇文章: 免费福利植物唯美拓染亲子季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