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扁平疣的医院 http://m.39.net/pf/a_8744649.html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古時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故稱“月夕”或“祭月節”。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中秋節月亮圓滿,家人團聚。

《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空寳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大灣區中秋傳統習俗

*網上圖片

香港-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年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有兩處地方仍然可見,一是銅鑼灣大坑,另一是薄扶林村,其中大坑更由農曆8月14日至16日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香港大坑中秋節舞火龍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在區內大街小巷之中歡騰起舞,每年都吸引港人及旅客到場感受熱鬧。

*網上圖片

東莞-添油

這是東莞漳澎人過中秋的一個傳統習俗,所謂“燈油”,是指花生油,舊時漳澎人晚上照明主要使用燈盞,一個小小的油燈盞上面放一條燈芯草,加些花生油浸潤透後,就可點火照明。發展到今天,昔日的“添油”已由添燈油演變為添油燭。現在"添油"就是店家中秋節時向小孩派髮油燭,是對他們的一份祝福,商家派發出更多的油燭,也代錶帶來更多的福氣。年起漳澎添油活動成功申報為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吸引不少其他臨近鄉鎮和遊客參加。

*網上圖片

惠州-舞火狗

在廣東惠州龍門藍田瑤族鄉,每年中秋佳節都要舉行“舞火狗”活動,以感謝狗對瑤族人的養育之恩。相傳瑤族峒主年幼喪母,其父用母狗奶水把他養大。每年農曆八月十五,這里村寨舉行舞火狗活動,據當地老人講,舞火狗至少已有三百年曆史。

舞火狗的服飾道具主要為線香、竹笠、黃薑葉、山藤。黃薑葉是瑤民祖先的服裝,用黃薑葉表演就是為了紀念先人生活的艱辛。每年農曆八月十五白天,各村婦女就要上山採摘黃薑葉,為晚上的舞火狗作準備。姑娘們都是村里的未成年少女,她們要在長輩的幫助下捆紮服飾,完成“火狗姑娘”的扮演工作。

“舞火狗”於年5月被列入廣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網上圖片

佛山、肇慶-燒番塔

燒番塔又名燒花塔,是廣東省佛山、肇慶許多村落少不了的盛事,村民在村中空地用磚頭石塊壘砌起“塔”,松塘村的番塔一般高5—6米,在塔內填滿乾草、木屑,當地婦女們在案前對月禱祝、火化元寶時,一位長輩就在塔門點起了火,將“番塔”燒成壯觀的“火塔”。燒番塔的火苗高升就代表吉祥,升得越高越好。孩子們繞著火塔又唱又跳,大人們喝茶吃糕餅,談古論今,直到瓦塔燒成了通體透明閃閃發光的金塔。

*網上圖片

潮汕-拜月娘

潮汕地區的中秋習俗,還有著獨特的地方特色。當吃過晚飯後,婦女們便換上新衣,帶領孩子們安好香案,擺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

中秋佳節,柚、楊桃、釋迦、芋頭等果蔬,一齊登場。當銀盤樣的月亮(俗稱「月娘」)升上中天,人們就將這些當令物產和月餅、糕點、煎堆、油餅等奉獻給月娘。

拜月,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望。如果家裡有小孩在上學,母親會在供桌上安放新文具和新本子,祈盼月娘保佑孩子讀書聰明,成績優秀。

大灣區中秋傳統習俗之文字資料,選自青年事務委員會中華傳統文化系列活動之兩地話中秋分享活動之講解資料(青年事務委員會王洋副主任製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xiazhua.com/yxzxzjb/9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