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毒性肝炎为什么难治有哪些症状中医能
之前我跟大家科普过病毒性肝炎和肝瘟的关系,今天继续为大家讲解,中医药是如何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 病毒性肝炎,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病毒性肝炎和慢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者一般预后较好,且随着疫苗接种及预防知识的普及,还有卫生条件的改善,发病率也有明显降低趋势。 急性病毒性肝炎临床辨证属湿热者较多,中西医治疗均较容易。 明代张景岳就曾提出:此种“治本无难也”。 一、慢性病毒性肝炎为什么难治 临床治疗的难点是:慢性病毒性肝炎,包括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完全不同于中医学一般意义上的瘟疫病。 首先,本病为慢性病,即使不经治疗,其自然史一般可达数年到数十年,而中医学的瘟疫都是指急性传染病。 其次,本病从中医学辨证属湿热证者较少,其病情演变也并不符合湿热疫毒。 二、中医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方向 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可以分为两个: 一个是辨病论治的研究方向,即针对慢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丙型肝炎,作为独立的疾病,探索一种根本性的治疗药物或方法。 从中药中如果能够开发出根治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效药,即能根除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的特效药,是一个当然是我们都希望的。 但是,前提是循着什么样的思路去研究。 目前,很多人试图从中药中筛选抗病毒药物。如果没有前期肯定的疗效作为前提,没有充分的中医基础理论作为指导,从浩如烟海的中药中去寻找,则如同大海捞针。 目前,基础研究表明:能够抑制乙肝病毒的中药有数十种之多,研究较多的有:苦味叶下珠、苦参等。 临床抗病毒疗效不明显,无法与西药抗病毒药相媲美,且并无优势可言。 中药抗病毒药的开发目前已进入严重的误区,首先筛选的前提并非是临床确有疗效,其次,目标集中在苦寒类清热解毒药范围。其理论基础无非是把肝炎病毒想当然地认为是热毒,这是缺乏理论依据的。 明代吴又可的《瘟疫论》创立了疠气学说,认识到了传染病的病因是病原微生物。 但是,由于无法与传统的中医理论相对接,而当时的科技条件也无法对病原微生物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认识,只能是一种天才的想象。 吴又可虽然提出了治疗的探询针对每一种病原微生物的对抗性治疗药物,但中医学的治疗只能是按照四诊八纲进行辨证求因,然后再按照四气五味,君臣佐使组织复方治疗。 吴又可的瘟疫论如果按照其理想发展的话,就是西医的传染病学和微生物学。 由于不能与中医学理论相对接,导致其没有发展下去。 戴天章、杨栗山、余师愚等瘟疫学家,虽对吴又可《温疫论》都作了阐述和发展,但他们着重在病机、诊断、辨证、治疗方面进行了继承和发挥。 没有在病原体上沿着吴氏的思路深究下去,其“疫气”学说被改头换面,复归于“六淫”病因,成为“火”邪的一种类型,如余霖言“疫既曰毒,其为火也明矣。……以是知火者,疹之根,疹者,火之苗”。 从吴又可的“疠气”、“杂气”到余霖将杂气统归于热毒,是瘟疫学向温病学的蜕变,对于指导温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催生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清热解毒类方剂,对于治疗在当时发病率较高的急性温热性传染病,即温病产生了很多积极的作用。 但当时后世很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者,将温病瘟疫混为一谈,并导致长期的寒温大争论。 随着西医传染病学和微生物学的发展,抗生素的问世和不断升级,以及疫苗接种的普及,传统的常见传染病发病率不断下降,传染病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目前,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治疗难度大的传染病是慢性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与中医学传统意义上的瘟疫或温病完全不同。 将慢性病毒性肝炎归入瘟疫,如果仅为说明其具有传染性,对指导治疗无任何实际意义,将其病因进一步引申为热毒,则属错上加错。 根据中医学阴阳五行的理论,热毒致病应来势凶猛,进展迅速,甚则应有斑疹、出血症状。然而,湿热疫毒之说,流行甚广,至令人深信不疑,而临床治疗获效者甚少。 使用,肝瘟的提法缺乏临床指导意义,更对临床指导中医治疗有很多的误导作用,古代文献中记载肝瘟的内容极少,故不利于相关文献的整理。 注意:医学科普不能代替诊疗,请遵医嘱。 情趣店倾力推荐,热销爆款,详情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xiazhua.com/yxzycjy/10143.html
- 上一篇文章: 谨慎异性相处,不拒绝对方的这些行为,很容
- 下一篇文章: 谨慎异性相处,不拒绝对方的这些行为,很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