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若云中医执业医师

药师

红岗区三九综合门诊中医科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

很多人胖不全是因为脂肪过多,更不是因为肌肉发达,而是该代谢出去的水停留在了体内,因此显得胖胖的。中成药里的五苓散很适合他们,能通过补脾利水,把水湿尽快排出去。

有一位30岁的朋友这样描述她的症状:全身无力,总感觉困;大便不成形;月经量少,特别怕冷;喝了水一会儿就要上厕所,每天都会上很多次,总感觉水一直在肚子里,肚子一圈很胖。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脾虚。脾主肌肉,因为肌肉不给力,所以脾虚者很容易全身无力。大便不成形,是脾虚的标志性表现,因为肠道不能很好地吸收水分。因为脾虚,导致气血不足,要么月经量少,要么月经淋漓不尽,颜色变得很淡。至于喝了水就想上厕所,更是五苓散的适应症。

脾气属于中医所说的阳气范畴,脾气壮实的人,能充分地将水分吸收利用,水分也会充分地从体表蒸发出去。脾气虚弱者,就像釜底之薪不足,热力不够,水很难变成水蒸气,总在身体里汪着,只能不断以小便的形式排出去,即便喝了水也不解渴。

至于肚子一圈的胖,当阳气不足时,身体为了保护已经变得珍稀的阳气,不让它过多地散出去,脂肪就是保护阳气最好的“隔离层”,所以,越虚人就越胖,而且多是胖在肚子上。

如果是女性,35岁往往是一道坎,如果缺乏锻炼、阳气不足,就像《内经》中讲的“女子,五七阳明脉衰”,到了35岁时,女性的阳明脉(可以理解为脾经之气)开始虚弱,面容身材的走样往往在这个年龄前后就开始了。

延伸阅读:五苓散新解

名称:五苓散。

方剂组成:猪苓3一4钱茯苓3一5钱白术2一3钱泽泻3一4钱桂枝1.5--3钱水煎服。

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公元年)。原来的治证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太阳病发汗后微热、脉浮、渴欲饮水(或饮而吐出)、小便不利,二是痰饮,脐下有动悸,吐涎沫而头眩。

按张氏著作又载有泽泻汤(泽泻、白术)治心下有支饮,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从药物组成和用途来着,五苓散可视为上述两方的合剂。后人在应用上扩大了适应症范围,用于治疗瞿乱、泄泻失水。

《医方集解》认为本方有利水泻热作用,可通治诸湿水肿。许多医家还以五苓散为基础,随证加减,制成新方,如四苓散、胃苓汤等,均为有效的衍变方。

性能效用:本方性味甘淡,微温,功能以渗利水湿为主,属利水法湿剂范畴。方中化湿、利湿、燥湿的药物都有,全方具有健脾渗湿、温化膀胱,通利水道的功能,还可以透解表邪,除烦消渴,故前人亦有认为属表里双解剂。

应当指出,本方虽有消渴效能,但所消之渴是指那些由于水蓄下焦,既不能上输津液,又不能从下而排出,饮多而口仍渴,小便不利。这与消渴症(糖尿病属消渴症范畴)的饮多、渴多、小便多的见证不同。

方义分析:前人说。“诸湿胀满皆属于脾”、“祛湿必利水”等,本方针对水湿内停、口渴欲饮、小便不利而设,旨在化湿利水,故从脾肾二经取药。以甘淡的茯苓、猪苓淡渗利水,白术苦温燥脾湿而和胃,泽泻甘寒入肾而利尿,桂枝辛温暖膀胱而通水道(化气而行水)。

从配伍上看,茯苓配猪苓、泽泻,加强利水作用;茯苓配白术,实脾利水;桂枝配茯苓,温化水饮、通阳利水。前人有认为桂在五苓散中的作用主要是暖肾而通利水道,主张用肉桂。

其实桂枝和肉桂的挥发油都含桂皮醛,具有扩张血管而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都有助于利尿,故两者都可选用,如有表证及呕吐等症状,宜用桂枝;如腹痛,泄泻明显者,或体质偏于虚寒者,则用肉桂。

药理作用:实验证实,五苓散有利尿作用,能使尿量增加%除茯苓、猪苓为利尿成分外,挂枝、泽泻、白术亦为主要利尿成分。

注意事项

一、副作用:本方药性偏于渗利,故脾气亏损,肾气虚弱患者如服食过多,可出现头晕、目眩、口淡、食欲减退、胃纳差等反应。本方不宜服用太长时以3一8剂为限,体弱者可与补养脾、肾之剂合用。

二、禁忌症:肾亏脾损而小便已利者不用,温病高热伤津者亦宜慎用。

三、与其他利水剂的区别

与五皮散之别:五皮散(大腹皮,茯苓皮、陈皮、桑白皮、生姜皮)以理气行水为主,多选肺、脾二经之药,主要用于因肺气不宣、水溢皮肤的面目四肢肿满;五苓散以利尿法湿为主,多选脾、肾二经之药,主要用于膀胱气化失职、湿邪郁结而致的诸湿水肿。当病者水溢过盛,下注膀胱,或湿邪郁结,影响到肺气不宣时,可两方合用。

与猪苓汤之别: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之利水以泻热胜(故用滑石),兼顾滋阴(故用阿胶),故宜用于湿郁热结、伤及阴液之小便不利、口渴心烦、尿痛尿血,五苓散之利水以泻湿胜,注重通阳化气(故用桂、术),主要用于湿郁气化不行之小便不利,水湿内停。

四、药物的代用:按五苓散的方义,可用其他中草药另外组方,例如三草木苓汤:金丝草、猪笼草、旱莲草、木通、土茯苓(笔者方)。又如五草汤:车前草、粟米须、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叶下珠(广东中医学院方),都与五苓散有近似功效。

剂型用法:本方传统剂型为散剂,吞服散后多饮热水,至微有汗出为好。现代一般用汤剂,热服,注意不宜煎得过浓。

加减化裁

一、四苓散(《明医指掌》):五苓散去桂一味,除去温化之药。治证基本上与五苓散相同,前人以有无口渴、恶寒作为区别使用的依据,不渴、不寒者用四苓汤,否则用五苓散。

二、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五苓散加减茵陈,加强了祛湿清热的作用,适用于湿热黄疸之证,适用于湿热黄疸之证,现多以加减治疗传染性肝炎。

三、胃苓汤(《丹溪心法》)为五苓散与平胃散(陈皮、厚朴、苍术、甘草)的合方,利水祛湿剂与芳香化湿剂合用,除加强祛湿作用外,还着重加强行气化气作用,适用于脾湿气滞、消化不良、脘腹胀痛泄泻、小便短少者。

四、春泽汤(《证治准绳》):为五苓散加党参,可视为五苓散与补气汤(旧名四君子汤)的合剂,加强了补脾益气的作用,对脾土极弱,中气不足之水湿阻滞、浮肿、腹泻者适用。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花费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xiazhua.com/yxzycjy/1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