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视角慢性乙肝丙肝临证治疗浅识
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出发,结合西医的理化指标,阐述治疗慢性肝炎的方法和经验。 方法:从三个方面入手: ①扶正重在涵养肝木,培补脾土; ②祛邪不离清热解毒,利湿化瘀; ③对生化指标异常者,结合病情给予施治。 1扶正重在涵养肝木,培补脾土 慢性肝炎指临床常见的乙型、丙型等病毒性肝炎,由于失治和不规范治疗而致迁延不愈转为慢性。其病机情势主要为邪正相持,虚实夹杂,故治疗首重扶正。因湿热毒邪久留耗伤肝阴,又损脾气,其症多见倦怠无力、头昏目眩、手足心热、胁下隐痛、心烦易怒、纳差腹胀、溺黄便溏等;亦有临床症状不显,仅见乏力不耐劳作者,但从其脉多弦细而弱,舌质淡红,结合乙肝或丙肝抗原抗体、肝功、B超等检验不正常等,亦可测知他寓有肝阴脾气受损之证。 滋养肝木常用滋肾水、养肝阴而不腻滞之品,如生地、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白芍、五味子、枸杞、当归等,随证取用三四味为宜。培补脾土宜选取益中气、醒脾胃而不燥烈之药,如太子参、黄芪、炙甘草、白术、茯苓、薏仁、白蔻、陈皮等,随证选择三四味,入复方中即可。 2祛邪不离清热解毒,利湿化瘀肝炎病毒袭人引起发病,并迁延成为慢性。 据临床表现口苦、恶心、胁痛、脘胀、纳呆、尿黄赤,甚或黄疸等综合分析,显系湿热毒邪留恋为患;若迁延稍久,病邪入络,气滞血瘀而致瘀血内停,出现舌质暗紫,肝脾肿大,齿鼻衄血等症状。 故在上述扶正的同时亦应重视祛邪,清热解毒必不可少,笔者常用柴胡、黄芩、山豆根、大青叶、叶下珠、龙葵、丹皮、白花蛇舌草、连翘、贯众、虎杖、栀子等,可随证取用三五味;若脾虚明显者可不用或少用黄芩、栀子、虎杖等苦寒重剂。利湿以淡渗为主,常用茯苓、猪苓、金钱草、车前子、泽兰;中焦湿重,舌苔厚腻,脘腹胀满,恶心纳呆较甚者,可佐用芳化祛湿,如藿香、白蔻、厚朴、佩兰之属。有瘀血征象者,习用活血养阴相兼之品为主,以收化瘀而又能养肝益肾一举两得之效,如丹参、当归、赤芍、三七、川牛膝、郁金、红花、土鳖、鳖甲等,随证取用二三味;如瘀重胁痛较著,舌紫明显者可佐用血中气药,如制香附、川芎、降香等一至二味,以达气行瘀散之功。 为响应国家《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本号提供的疾病常识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须来院面诊。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在线预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xiazhua.com/yxzycjy/5437.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医养生保健用具展示大赛网络评选活动,等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