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回顾古音转轮,智化众生
治白癜风呼和浩特哪家医院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5188934.html 出行 RELICFANS 四月既至,春色满京城。时值清明假期,北京大学学生文物爱好者协会于4月4日组织了本学期第一次出行活动——参观北京智化寺(北京文博交流馆),并有幸邀请到考古文博学院19级硕士生巴天宇为大家讲解相关内容。来自多个院系的20名同学参与了此次出行。 出行活动协会成员合影 智化寺始建于明正统九年(年),是受明英宗宠信的司礼监太监王振所建。智化寺原本有东、中、西三路,现存中路四进院落,是北京市内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在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智化寺京音乐是明清时期流传在北京地区的传统音乐,相传发源于民间,来自于宫廷,传承于智化寺,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年,智化寺京音乐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午10:00,智化寺的艺僧们准时开始京音乐展演。在正式开始参观前,同学们于第二进庭院中欣赏演出。 智化寺京音乐演出 演出结束后,巴天宇学长按从南到北的空间顺序带领同学们参观智化寺。 -山门- 关于“山门”名称的由来,一般有两个说法:第一,古代寺院常建在山上,因此称寺院之门为山门;第二,山门就是“三门”,源自佛教“三解脱”(空门、无相、无作)之说,“三”和“山”同韵,俗称山门。 这座山门采用的建筑材料是砖石,但是有很强的仿木构倾向,利用砖结构做出了柱头、枋、仔角梁等,形象上也没有脱离木构屋顶。砖石构建筑在中国古代始终受到木构建筑很大影响,并未完全发展成独立体系。这其中既有技术上的原因,例如粘结材料尚欠发达,也有观念上的原因,例如传统阴阳五行观念认为木为阳,与生长、生活相关联,砖石硬冷为阴性,适宜墓葬。 -第一进- 钟楼、鼓楼 第一进院落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这种布局是典型的晚期佛教建筑群的特征。 智化门 智化门是第一进的主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从立面上分为:屋面/屋顶、屋身/墙柱构架(还可进一步分为柱、斗栱两层)、台基三个部分。 智化门前有两通石碑,西面《敕赐智化禅寺之记碑》主要介绍王振为了报答祖宗的庇护而出资建寺,建成之后得英宗赐名“智化禅寺”等内容;东面介绍王振自永乐年间入宫以来,在仁宗、宣宗尤其是英宗朝屡屡受到皇帝的恩宠,为此而兴建智化寺,目的是为国家、天子及黎民百姓祈福。 《敕赐智化禅寺报恩之碑》 在这两通石碑上,王振的名字均被人为凿掉。这是由于清乾隆七年(年),山东道监察御史沈廷芳进京述职,发现智化寺香火旺盛(智化寺从明到清早期都很繁荣),但沈廷芳参与过《明史》的校阅工作,知晓王振专权害国,于是上奏皇帝,请求抹去王振的痕迹,这一奏议获得了乾隆皇帝的批准。 正是从乾隆年间开始,智化寺结束了它最繁荣的一段时期,走向了衰落。自此之后,对智化寺进行过的修缮较少,这也是智化寺明代建筑群能够较完好地保留下来的原因之一。 智化门在智化寺中的作用相当于其他寺院的天王殿,原供奉哼哈二将、四大天王、弥勒佛和韦陀。现在殿内是《智化寺故事》展览,为参观者介绍智化寺的发展历程。 展览掠影 智化寺的建造者王振,原籍河北蔚州,早年入宫,因为受到永乐皇帝的眷爱,得以读书识字,先后受仁宗、宣宗的重用,宣宗临终时命王振服侍9岁的太子朱祁镇,也就是后来的英宗。英宗即位后提拔王振为司礼监太监总管,王振成为皇帝的倖臣。 正统十四年(公元年),蒙古瓦剌部南下入侵,在王振的鼓动下,英宗御驾亲征,结果明朝50万大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虏,王振死于乱军,史称“土木之变”。八年后,景泰帝病重,英宗复位,仍感念王振,故在智化寺里为王振立“旌忠祠”,并树碑立传。 到清朝沈廷芳上奏乾隆,智化寺开始走向衰落,直到民国依然如是,年久失修。到二十世纪初,知名建筑史学家刘敦桢先生听说智化寺保留有明代建筑,前来进行了详细测绘,撰写了《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一文,认为如来殿是宋清之间过渡的建筑例证。这一论断,为智化寺古建的价值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智化寺得到了整修,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智化门内抬头便可见梁架结构,不设天花,为彻上露明造。不同于明清重要建筑普遍设置天花和藻井,彻上露明造是早期建筑常用的室内顶部做法。 梁架彩画 彩画是在古建筑墙壁、木构件或地面所做的画面。彩画最初是为了防止木材糟朽而绘制,经过发展成为一门装饰艺术,并衍生出诸多制度和象征方面的意义。尤其在明清时期,建筑多有程式化定制,结构、装饰多被赋予等级意义,彩画也在其列。智化寺里的彩画是旋子彩画(有许多旋花图案),等级较低,故宫、先农坛等则会有等级更高的彩画,例如和玺彩画。 -第二进- 第二进院落的面积明显较第一进扩大许多,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群组织的一个特点,从一个较为狭小的院落进入了一个更为广大的空间,便是在空间上提示我们进入了寺院比较中心的区域,来到了正殿的面前。这一院落正中为智化殿,西侧为藏殿,东侧为大智殿。 大智殿 大智殿是第二进院落的东配殿。原供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现已无存,作为临时展厅使用。 藏殿 藏殿是第二进院的西配殿。殿的结构与大智殿相同。殿内存有明代八角形转轮藏。“藏”,在这里是容纳收藏的意思。 转轮藏有两种形式,一是带有机关设置的可旋转书橱,信徒用手推动即可旋转;第二种既是智化寺藏殿的这一种,本身不能旋转,需要信徒围绕书橱顺时针行走。教徒们认为这种绕行相当于将转轮藏内所藏的佛经诵读一遍,可以获得同样的功德。 这个转轮藏从下至上分为三部分:底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中间为木质藏经橱,顶部为一尊毗卢遮那佛像。 须弥座 须弥座来源于印度须弥山,最初用于佛教造像基座,后来也在高等级建筑(如宫殿、大型寺庙)中用于建筑基座,故宫大三殿即都建在须弥座上。最下一层是圭角;再上是下枋,雕饰宝珠、卷草纹;再上为下枭,雕刻俯莲;中间向内收束、面积最大的一层为束腰,雕刻二龙戏珠;其上是与下枭相对的上枭,雕刻仰莲;再上是上枋,雕饰卷草纹、缠枝莲托八宝。佛八宝,即轮、螺、伞、盖、花、罐、鱼、长,是八种寓意吉祥如意的纹饰,在很多宗教建筑中都可以看到这一图案。 中部为木质结构的藏经柜,有八面,每面9排5列45个抽屉。每个抽屉的上角都刻有汉字,这些汉字是“千字文”,用来排序检索经书。 经橱属于小木作,雕刻非常精美。(用于建构屋架的木构件称为大木,包括梁、柱、枋、斗栱、椽等;没有结构性功能的构件称为小木,包括门、窗、天花藻井、栏杆、木器。)小木作发展的前提是木工工具的发展。相对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悠久历史,大锯和刨的出现和普及都比较晚。尤其是刨,它的发明是基于木料本身加工精细度的需要。所以,唐宋时期刨的发明促进了小木作的发展,小木作又反过来对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到了明朝,刨有了较大的发展,木工工具最终成熟,才造就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许多精致的小木作。这也使得明之前的建筑更注重恢弘的空间表达,明朝以后的建筑比较繁缛,重视细部装饰,成为一个明代建筑的特色。 顶部,在莲花宝座上,有一尊毗卢遮那佛像。佛像之上,是智化寺唯一幸存下来的藻井。 藻井是中国古建筑独有的一种装饰,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的部位。藻井在空间中有提示建筑中何处为最为重要的区域的作用。此外,古人还认为藻井有压火的功效(藻井形象上类似于一口井,字面上又与水有关),在木构建筑中可以起到防火的效用。藻井内绘坛城图案,坛城上绘有梵字,每个梵字代表一尊佛,中央梵字代表毗卢遮那佛,与转轮藏上方端坐的毗卢遮那佛坐像互相呼应。 天花彩画 藏殿集中展示了智化寺内各殿的天花彩画。智化寺天花装饰的多是有宗教意味的图案,颇具特色。 殿内只有两根柱子。一般而言,按照古代建筑发展到晚期形成的比较规整的柱网布局,藏殿经橱前左右应该还有两根柱子。但在藏殿,为了获得更大的室内空间,减去了两根柱子,即“减柱造”。这种做法在更早期的建筑,尤其是金元建筑中比较常见,到了明清则不太常用,智化寺为一特例。据此可以看出,智化寺尚未完全丢失宋金元建筑比较灵活处理空间的方式,学界也有材料认为,智化寺体现了从宋到明清格局的过渡。 智化殿 智化殿是智化寺的正殿,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殿内供奉三世佛,但与殿堂比起来,这三尊佛像明显体量较小,这是因为目前陈列的三世佛原在大悲堂中,而大悲堂在最后一进院落,等级较低。由此也可看出在古代建筑群中,从房屋建筑到陈设布局都是一个有秩序的整体,不同建筑间有着严格的等级差异。 智化殿梁架上没有彩画装饰,是因为其顶部原有天花和藻井。但天花藻井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失美国,目前保存在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 智化殿两侧还有京音乐的相关展览,展示京音乐的传承人、乐器、活动照片等。 智化殿后部有一个突出的空间,称为抱厦(平面凸字形的建筑中主体建筑附属部分,向外突出,与主体建筑相连,一般位于群体建筑中的中轴线上),目前用于佛像展示。抱厦内有一幅“地藏菩萨与十府冥王”壁画,原在崇文区卧佛寺,年移入,是明代壁画中的精品。 “地藏菩萨与十府阎王”壁画 -第三进- 如来殿/万佛阁 智化寺的第三进院落,主体建筑是如来殿(万佛阁)。如来殿/万佛阁是智化寺中轴线上最大的建筑,相当于明代寺院常有的毗卢阁。这座建筑一楼称如来殿,二楼称万佛阁。 与智化殿相比,万佛阁的建筑规格更高:万佛阁的屋顶为庑殿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又称五脊殿或者四阿顶,是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故宫太和殿便是重檐庑殿顶。智化殿为歇山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共九条脊,又称九脊殿、厦两头造,虽然从实际工艺上而言更难建造,但等级次于庑殿顶。另外,万佛阁的斗栱出三跳(七踩斗栱),智化殿只有两跳(五踩斗栱),如来殿平面开间五间,智化殿则为三间。建筑的彩画也有所区别。 斗栱上的彩画都以蓝绿色为主,这是因为古代建筑有仿照生长树木的内涵,斗栱的一些命名模仿了植物,其形象也接近生长中的树枝。 万佛阁采用黑色琉璃瓦,等级次于黄、绿二色;按照古人五行之说,黑色属水,水能灭火,取镇火之意。故宫的文渊阁是用来收藏皇家档案的建筑,也采用黑色琉璃瓦。 屋脊上一般装饰有鸱吻、垂兽、走兽等装饰构件。屋顶正脊两端的脊兽叫鸱吻;沿着四条垂脊往下看,在四条垂脊的末端是垂兽;安装在四个戗脊上的是走兽,走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数量越多,说明建筑级别越高,故宫太和殿走兽数量最多,有10个走兽。智化寺建筑上的走兽最多只有五个(万佛阁和智化殿),分别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 月台中央有一座铁香炉,口沿处铸有:“大明万历贰拾捌年孟春正月吉日造”的铭文。月台是台基附属部分,适应宗教活动和人员聚集需要,常见于宫殿建筑和其他大型建筑,高度低于主体建筑台基,长度也小。 一层如来殿内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大梵天、帝释天作为胁侍。塑像后方有许多精致的小木作装修。建筑内壁遍布佛龛,供奉木质漆金小佛像余尊,故得名万佛阁;有藏经碑和经橱,也用千字文作为检索。万佛阁顶部藻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失美国,目前保存在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 -第四进- 大悲堂 智化寺的第四进院落,也是目前现存的最后一进院落。主体建筑大悲堂,原供奉三世佛,现供奉在智化殿内。从此院落开始,空间缩小,进入了僧侣活动的区域,殿西侧原是明英宗为王振所赐“旌忠祠”,在清乾隆七年被毁,东侧原为方丈院,是比较私密的空间。 大悲堂现作为北京文博交流馆的文化交流活动厅,承接文化活动和书画类临时展览。 参观结束之后,巴天宇学长向大家介绍,除建筑以外,智化寺还有很多其他展览和值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xiazhua.com/yxzycjy/8522.html
- 上一篇文章: 鄭历荥辉日月阳壮山河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