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如“八月半”、仲秋节、“八月节”、团圆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民间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八月十五中秋节,在这一天中国人会抬起头凝视天空中的满月,会吃着香甜的月饼,与家人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夜晚。在此,首先祝福朋友们中秋快乐、阖家幸福!

 在中国人的心中,中秋这个日子便是由月、夜、家组成的。中秋是一个圆,月亮的圆,月饼的圆,以及每个人心中所追求的美好的团圆。团圆是中秋的主题,也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最终归宿。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中秋佳节来说更是如此。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在传统的意义上,中秋节是一个关于团圆的日子,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产生这样的节日其实不难想象,一方面人们通过团圆获得共同庆祝的机会,同时这样的团聚更是对于丰收喜悦的一种馈赠。试想,在满月之下,在丰收之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起品尝着来自大自然的馈赠,这其实就是中秋节的原始来源。

  对于中秋节到底应该如何进行文化传承的同时,也进行时代元素的创新已经成为一个极其现实的话题。而今又见中秋节,人们互赠月饼,本来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可是在一些人那里,象征吉祥、团圆的月饼却成了一种隐患和负担。过中秋不能只有“吃”和“送”,人们更应该注重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时期大家都在提倡理性消费,用节约、文明、和谐的方式欢度中秋佳节。对于中秋节来说,运用互联网+中秋节其实是一个时代元素的凸显。比如人们对于中秋问候的形式完全可以通过电子化的形式进行有效表达,在保证中秋节的精神内核的基础上,不断从其形式上进行创新。

  当然,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是中国人阖家团圆的节日,这个团圆、赏月的习俗不能丢。中秋节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是这个节日的永恒主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过中秋的方式或许有了许多变化,但人们追求和谐安详家庭氛围的心情以及“团圆祥和”这一中秋节永恒的主题却从未曾改变。

  无论是寄托给满月的愿望,还是中秋夜各种有趣的风俗,最终都在家人的笑脸中凝成永恒的快乐。那么下面就请朋友们看看新中国成立后,那些年人们是如何度过中秋节的。

这是年9月21日,山西省闻喜县东镇供销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在包装月饼,准备供应农民过中秋节(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这是年中秋节前夕,上海著名的杏花楼制作的月饼在门市部供应(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这是年9月25日,上海市民在选购上海冠生园制作的“西施醉月”、“嫦娥奔月”、“平湖秋月”等特色优质月饼。年,曾中断16年的上海冠生园自制中秋月饼重新大量生产,恢复供应(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这是年9月11日,在中秋节前夕,北京市宣武糕点厂生产的月饼正在装盒,准备供应节日市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关于中秋节,你还知道多少呢?

嫦娥奔月

无论有多少版本,一点是共通的:嫦娥是射日英雄后羿之妻,王母感后羿射日之功,赠之不死仙药。而嫦娥因故吃了仙药,无法逗留地面,飞天奔月而去。

有的版本中仙药是一粒,被嫦娥得之。而更多版本是两粒:人服一粒长生,服二粒成仙。后羿拿回家给嫦娥保管,准备夫妻分食,然而却被意外打破了这个计划。

意外是什么?无数版本的意外让嫦娥的形象在千百年来飘忽不定。有传说是嫦娥因不知详情而全服下;有人说嫦娥是好奇偷食;也人说嫦娥是故意盗之;一种悲伤的说法是后羿冷落嫦娥,嫦娥伤心而去;还有的传说是,后羿的部下蓬蒙趁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时手持宝剑闯入后院,威逼嫦娥交出宝物,嫦娥危急中将宝物吞下……无论如何,这个意外,造就了千古传说中一位最美丽浪漫、也最缥缈不定的月宫佳人。

服下仙药的嫦娥身子渐渐飘离地面,而广邈清冷的天空中,该去哪里呢?抬头望见皎洁的月光,嫦娥终于决定向那轮圆月冉冉飞去。

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可爱的玉兔,这是民间公认的。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的她想抓住什么压下身子,便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儿当然无法留住嫦娥,随她一起上了月亮,成为神话中一抹可爱温馨的色彩。

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西游记》中也有这只小玉兔任性溜下凡间,还挥舞起捣药杵与孙悟空对战的情节。我们在月夜中抬起头来,也许能从月亮上找到那只可爱的兔子。

1节日别称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2民间习谷

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民间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挂通草灯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吃月饼中秋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风清月朗、桂香沁人,家家尝月饼、赏月亮,喜庆团圆,别有风味。月饼作为一种形如圆月,内含佳馅的食品,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诗人兼美食家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长期以来,八月十五中秋节,赏月团圆吃月饼似乎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

广东拜月习俗

广东省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南部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祀。

点桔灯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还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

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著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

观潮

在浙江一带,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中就有详尽的记载。古时杭州观潮,以凤凰山、江干一带为最佳处。后因地理位置的变迁,从明代起海宁盐官成为了观潮第一胜地,亦称“海宁观潮”。时至今日,钱塘观潮是浙江省中秋节最具特色的观光据点。

吃芋头

中秋食芋头,在不少地方民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芋而食之,倒还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呢。

食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金黄,此又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

精品荐读:⊙读书,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能力⊙世界正在惩罚不阅读的人⊙体态对了,变美真的很简单⊙康震:唐诗的特殊魅力⊙什么是读书变现⊙签约作者如何更好的写作?⊙让撒贝宁等赞叹的读心术⊙问你三个问题,看你会不会扎心⊙家撰稿平台与投稿资源⊙蒙曼:腹有诗书,如草之兰

朗诵投稿请添加编辑

征稿启事

原创作品和朗诵作品长期征稿

《作家美文》小作家学生专栏征稿

更多学习请点左下方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xiazhua.com/yxzzpjs/10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