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摩勒,

西土果,

霜后明珠颗颗。

今年回了两次老家,第一次余甘开花,第二次余甘结果,如翡翠小珠。每次从家里带了些许余甘子分与外地朋友,总不忘提醒,可能会吃不惯。初食余甘子苦涩发酸,苦后回甘,因故得名余甘子。看着友人眉眼皱成一团,紧咬着牙关。我都笑言,不是惠安人一般吃不惯,但不要嫌责它。

(落在渔网上余甘花)

从小学到高中的校门口总会有卖余甘糖葫芦(就像北京冰糖葫芦一般,不过用余甘子取代了山楂),五毛钱一根,掏一块钱给卖余甘糖葫芦的说要抽签,卖余甘糖葫芦从自行车篮子顺了一个竹筒,筒里一根根发黑磨滑了的铁棒,从竹筒里随意抽出一根铁棒,棒上刻几道杠就是几根糖葫芦,最多三道杠,最少也一道。遇上慈祥的老爷爷,有时见小孩运气好抽了三根糖葫芦,不禁锦上添花,又乐呵呵送上一根。

父辈对余甘子的喜爱之情,或者说是依赖吧,也多于其他水果。每每洗净桃李、苹果类的水果,问之食不。总摆摆手说,不喜吃水果。啜几口茶,不时伸进塑料小碗捡几颗余甘子,不紧不慢嚼着,闲然的神情像凝望着炊烟一般。余甘子对他们而言是故乡之味。

(鲜余甘小孩多不喜,腌余甘却很受欢迎,也是闽南过年常备的蜜饯)

余甘子多野生,散长于山间田头。余甘子成熟时,值酷暑,家乡的花生正收成。外婆说,忘了以前在哪个山头,有一株老余甘,余甘叶小,看上去一树都是一粒粒圆圆青白色的余甘子。她们几个上山收田的,渴时就摇摇余甘树,落了一地余甘子,就坐在余甘树下乘凉吃余甘。家中的余甘也是外婆从山上移来的小苗,也有十来年了。

余甘的叶子细碎,似豆科,《南方草木》亦有载:“树叶细,似合昏”(合昏,即合欢)。在我家乡,七夕节前一天要去摘七朵田菁未全开放的花骨苞。田菁也是一种乡间草木,无人栽植,每年漫山遍野寻找田菁花就是孩子的任务。七夕前,农事也整完田,整田时会把田四周的草木烧了遍。一来杀虫锄草,二来草灰又可覆于田上作肥料。这样一来,田菁踪迹也难寻得了。误把余甘当田菁的我,开心招呼小伙伴等七夕来我家采田菁的花。

(豆科,田菁)

余甘细碎的叶子是单叶,而非羽状复叶中的小叶,与豆科没什么关系。早先余甘属于大戟科叶下珠属,后叶下珠属又单独划一个科,叶下珠科。一开始知道余甘属大戟科,心头还是一惊,大戟科像是一个武侠小说里西域来的绝色女刺客,不夺命也多大毒之物。余甘不来自西域,而来自古天竺国,正是唐僧取经之地。余甘也确实与佛教有较深的渊源。

(叶下珠科叶下珠,如袖珍版的余甘子,叶下珠光从字面就可以了解到这个科的特点了)

余甘,梵语里称作“庵摩勒”,意味无垢果。相传,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阿耨楼陀过于勤奋,七日七夜没有合眼地读书,导致至眼盲。佛陀施大慈悲,教其修习金刚照明三昧,遂得天眼神通。他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大致意思便是说,“余甘子”里有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如“余甘子”,也正是“纳须弥于芥子”的佛理。

在唐朝时,又盛行饮“三浆勒”,有一勒便是庵摩勒(余甘子),三浆勒本是僧人诵经后为解渴润喉所饮。《西游记》里各路人士招待唐玄奘,都斟以素酒。不仅师傅喝,悟空、八戒、沙和尚也都可饮素酒。

素酒,简单说就是粗酿的酒,没有经过”蒸馏”工艺,只是简单的将酒糟滤除,余下浑浊的酒水,放到锅里煮开,以使酒不会变质。历史记载,突厥可汗招待玄奘法师时,“命陈酒设乐……别索蒲萄浆奉法师”。汉语里提“浆”字有时意味着生产时发酵工序,古时“浆家”便是指卖酒食的店铺。想来师徒四人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饮着三勒浆,何等的酣畅。

我有一朋友说,喜爱余甘子,那种苦后回甘,不是一般食物能彼及,连喝水都是甜的,而且也只有余甘喜欢吃,却不会吃很多。君子之交淡如水,对待食物最高境界不也正如君子之交般,喜爱而不会上瘾。

?植物私塾自然教育与在地文化传承全国自然教育论坛承办方交友/合作请加







































白癜风最好治愈方式
白癜风专家百姓放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xiazhua.com/yxzgyzz/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