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下珠

本品为大戟科油柑属植物叶下珠PhyllanthusurinariaL.,以全草入药。

文献记载:

《生草药性备要》珍珠草:治小儿疳眼,疳积,煲肉食或煎水洗。治头上生疮仔成堆,痛痒难抵,煎水洗,研末开油搽亦可。

《中药大辞典》

性味:微苦、甘,凉。

归经:归肝,脾经。

功效:清热利尿,明目,消积。

主治:用于肾炎水肿,泌尿系感染、结石,肠炎,痢疾,小儿疳积,眼角膜炎,黄疸型肝炎;外用治青竹蛇咬伤。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伤口周围。

云说:本品属草药,在《上海炮规》(版)中未查见,主要产地在苏南、安徽、浙江等地。归肝、脾经,对于治疗脂肪性肝炎,“GPT”(这三个字母的意思,普通看官和专业看官都能懂哦?)升高具有较好疗效。医院三进三出“GPT”反复恶性升高者,在昨天本派经验方的基础上,用本品30克。经两个月治疗,肝功能完全恢复。今天,该患者正好时隔半年复查,全部血液指标正常,影像学检查正常。该案至今成了云的“活广告”。本药有一个特点,就是昼开夜合,当年翘楚老先生用了落花生,如果用本品,说不能也能助寐。有看官有此经验者,望指教。

《医方考》头病门第五十五

三五七散

细辛(一两半)防风(四两)干姜(炮,二两)

附子(三枚)山茱萸(去核)茯苓(各三两)

共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食前调下。

大寒中于风府,令人头痛,项筋紧急者,此方主之。

风府,脑后之穴,督脉之所主也。寒者,天地严凝之气,故令项筋紧急。干姜、附子,辛热之物也,可以散真寒。细辛、防风,气薄之品也,可使至高巅。山萸养督脉之阴,茯苓和督脉之阳。河图之义,奇者为阳,偶者为阴,此方名曰三五七者,以补阳为义也。

云说:头项,甲乙木,又是诸阳经所汇聚。一旦受寒则痛势收引而紧急。方中,细辛走少阳,干姜走阳明,附子走太阳,分别对应三、五、七,少阳、阳明、老阳;方名意味深长。本方绝妙之处,有山茱萸一阴摄三阳。而防风和茯苓是邪之两条去路,前者散出头面,后者从太阳经利水。

手少阳三焦经-丝竹空

定位: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眼睑跳动,齿痛,癫痫。

针法:平刺0.5~1寸。不宜灸。

云说:本穴具有降浊除湿之功,是手少阳三焦经的最后一个穴位。下面再回顾一下本经的循行路线: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叶下珠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图片来源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xiazhua.com/yxzgyzz/10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