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须,别名玉麦须、蜀黍须、粟米须、包粟须、玉蜀黍蕊、玉蜀黍花须。

为术本科王蜀黍属植物玉蜀黍的干燥花柱。

因花柱呈丝状,故名“玉米须”。

最早药用记载见于年的《滇南木草》可“宽肠下气,治妇人乳结、乳汁不通、红肿疼痛、怕冷发热、头痛体困”。

《现代实用中药》指出本品:“为利尿药,对肾脏病、浮肿性疾患、糖尿病等有效。

又为胆囊炎、胆石、肝炎性黄疸等的有效药。”

《四川中药志》又认为:“清血热,利小便。

治黄疽,风热,出疹,吐血及红崩。”

本品味甘、淡,性平,归脾、胃、肝、肾经,质轻渗降,能利水消肿,泄热,平肝利胆,还能抗过敏;

用于肾炎水肿,湿脚气,热淋、石淋,黄疸;

近有用于治肾炎水肿,脚气。

黄疸型肝炎,高血压病,胆囊炎,胆石症,糖尿病,吐血衄血,鼻渊,乳痈

据药理研究,玉米须含有大量营养物质和药用物质。

如酒石酸、苹果酸、苦味糖苷、多聚糖、β-谷甾醇、豆甾醇等,

具有利尿及显著的降血压、降血糖作用;

能促进胆汁排泄,降低其黏度,减少其胆色素含量,因而有利胆作用;

还能增加血中凝血酶元含量,提高血小板数,加速血液凝固过程。

玉米须应用得当,常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加之药性平和,所以医生乐于使用。民间也广泛应用。

玉米须有利尿作用,可以增加氯化物排出量,其利尿作用是肾外性的,所以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都有一定的疗效。

《贵阳市秘方验方》用玉蜀黍须60g,煎水服治水肿,忌食盐。

在《滇南本草》等中也记载玉米须具有止血、利尿的功效。

一般可用新鲜玉米须煎汤代茶,饮用量以不超过每日尿量为限度。

对于慢性肾炎,还有助于改善肾功能和减少尿蛋白。

邓教授自拟“消尿蛋白饮”即用玉米须30g,加黄芪15~30g、龟板30g、淮山药15g、薏苡仁15g、旱莲草12g、菟丝子12g组成。

因玉米须能加速血液凝固过程,提高血小板数目,能够抗溶血。

所以可以作为止血味药兼利尿药,治疗肾炎血尿,用玉米须加山药、珍珠草、小叶凤尾草;

尿酸高,用玉米须加薏苡仁、土鳖虫。

玉米须也用于小便不畅而疼痛的热淋,有清热通淋的功效。

在《岭南采药录》中载有:“又治小便淋沥砂石,苦痛不可忍,煎汤频服。”

现代用于肾孟肾炎、膀胱炎、尿道炎也有辅助治疗的效果。

一般用鲜玉米须60g煎汤,频频饮服:如能与鲜茅根、车前草各30g同煎服用、效力更强。

玉米须还是一味治疗糖尿病的良药。

我国南方就常用玉米须加瘦猪肉煮汤治疗糖尿病,在《岭南采药录》中有此记录。

此外,我国民间很多偏方中也有类似的内容。

如《浙江民问草药》中就用玉蜀黍须30g,煎服治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可以单用煎服,如与仙鹤草、黄芪、山药同煎服用,效果更佳。

邓教授治糖尿病、应用味地黄丸加玉米须、黄芪、仙鹤草等药,功能滋养脾肾、益气养阴、降糖止渴、特别是对于中老年消渴病患者,每获良效。

玉米须有降压作用,每日用沸水冲泡玉米须30g,或与野菊花、决明子合用,当茶饮用,连服2个月左右,可降低血压,减轻症状。

《四川中药志》中用玉米须、西瓜皮、香蕉煎服治原发性高血压病。

邓教授治疗高血压病也常用玉米须配伍龙骨牡蛎、草决明、怀牛膝等降压;在自拟治疗阴阳两虚型高血压病的“肝肾双补汤中即用玉米须30g。

陈某,男,44岁,年10月入院。多饮、多食易饥、多尿半年,空腹血糖高达17.0mmo/L,常服格列齐特、盐酸二甲双胍等药物,多饮多尿症稍好转。

但多食易饥如故,空腹血糖降至11.0mmol/L,后未能进一步改善,遂要求服用中药治疗。

入院时精神倦怠,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大便溏薄,舌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缓。西医诊断为2型糖尿病。

中医诊断为消渴,证属脾肾气阴两伤。

邓教授查房后,嘱患者坚持糖尿病饮食外,予以滋阴益肾、健脾益气为治。

处方:熟地12g,生地12g,淮山药90g,黄芪60g,山萸肉15g,泽泻10g,茯苓15g,丹皮10号,玉米须30g,仙鹤草30g。每日2剂,饭前1小时服用。

1周后,患者自觉胃脘饱胀,纳食减少,无易饥感,且体力渐增、大便成形。

2周后,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降至7.05mmol/L,每日1剂,再服药2周,血糖稳定在5.6mmol/L左右出院,后在门诊以原方出入继服巩固治疗,追踪3个月,血糖在正常范围。

I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白芷,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xiazhua.com/yxzzpjs/9841.html